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阶段是评标的重要内容,但24新清单在中标后又不作为结算依据?
刘建宁
2025-03-04
|
2086阅读
6
赞
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阶段是投标、评标、中标的重要依据,但24新清单规定:施组中标后不作
为项目调整结算依据,如何解读:
一、施组投标阶段的作用
1、 评标打分的依据:施工组织设计展示了投标单位的施工方案、资源配置、进度安排等,帮助评标委员会评估其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施工企业竞争力体现专业能力。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提升投标单位的竞争力,增加中标机会。
二、施组中标后的作用
1、指导项目施工:中标后,施工组织设计主要作为施工的指导文件,帮助项目团队按计划执行。
2、动态调整:在实际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可能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因此不宜作为结算的固定依据。
三、结算依据
1、24新清单结算通常依据合同中的工程量清单、单价和变更签证等,施工组织设计不作结算的直接依据。
2、结算基于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质量,根据24新清单规定,施工组织设计仅是计划文件,
无法反映实际施工情况。所以不计是正确的。
四、矛盾点解读
1、阶段不同,用途不同: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阶段用于评估技术能力,中标后则用于指导施工
,结算依据则是合同和实际完成情况,三者用途不同,不存在根本矛盾。
2、动态与静态的区别:施工组织设计是动态的,可能随施工调整,而结算依据是静态的,
基于合同和实际完成情况,因此施工组织设计不宜作为结算依据。
五、实际操作建议
1、投标阶段: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技术方案合理、可行,提高投标中标率。
2、中标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3、结算阶段:严格按合同和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结算,避免争议。
总结
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和中标后有不同的作用,结算依据则是合同和实际完成情况,三者用途不同,
不存在根本矛盾。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好地处理施工组织设计与结算之间的关系。
共28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