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清单新标准下"按合同要求已完成应予以计量"的核心逻辑与行业变革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从2003年建设部开始实施第一版清单计价,随后2008版、2013版清单计价规范对工程造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024清单新标准又对计量规则进行了重大调整,特别强调"按合同要求已完成应予以计量"的原则。这一变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将清单标准从强制性转为推荐性、风险分配机制优化、结算争议防范等系统性改革紧密相关。通过24清单新标准与2013版清单对比分析,揭示其对工程结算规范性、合同法律效力、造价管控精细化以及给发承包双方带来的新挑战与机遇。

一、 计量规则变革的背景与核心理念  24清单新标准对计量原则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与13清单规范相比,新标准将"按合同要求已完成应予以计量"提升为核心原则,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行业治理和市场调节机制的重大改变。传统工程结算中常见的以"实际完成量"或"图纸量"为标准的方式进行,由于计算规则模糊性和主观认知限制,往往成为结算争议久拖不结的顽症。新标准通过明确"应予以计量的工程量"必须同时满足"合同要求"和"已完成"两个条件,构建了更为严谨的结算框架。这一变革的直接原因是源于工程建设领域长期存在的结算乱象导致的。 24清单新标准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强化合同约定的计量规则,减少结算过程中的自由裁量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虽然由强制性国家标准转为推荐性标准,反而更加突出了合同条款的优先性,体现了"有约从约"的民事法律原则。

24清单新标准则根据"谁风险可控、由谁承担"的原则,在单价合同中由发包人承担分部分项工程清单风险,承包人承担措施项目清单风险;在总价合同中则由承包人承担全部清单风险。这种差异化的风险分配,使得"按合同要求已完成应予以计量"的原则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各方实际控制能力。

二、24清单新标准删除了定额相关依据,弱化了政府指导价的作用 强调市场主体自主定价。在此背景下,明确计量规则成为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条件。只有建立起清晰、稳定的计量标准,才能实现真正的市场询价、自主报价和竞争定价机制。

    三、 确保结算规范性与防范合同外争议的双重作用 24清单新标准强调"按合同要求已完成应予以计量"的首要价值在于提升工程结算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在13清单规范实施时,工程结算常面临几重困境:一是计量标准不统一,发包方可能按图纸量进行结算,承包方则主张按实际完成量结算;二是变更程序不规范,大量现场签证没有书面确认;三是结算依据不明确,常出现合同文件与施工记录矛盾的情况。

      新标准通过将计量严格限定在"合同要求"的范围内,有效压缩了结算争议的空间。

     在防范合同外工程量争议方面,24清单新标准建立了更为严格的合同施工范围边界控制机制。在13清单规范下,承包人以"实际完成"为由要求结算合同外工程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发包人则常以"未经批准"为由拒绝支付,导致纠纷不断。新标准明确规定"承包人擅自完成的增加项目不予认可",除非这些项目属于合同约定的承包人义务或通过变更程序批准。在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应优先依据合同约定确定各方权利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对"已完成"的定义也更为严谨。13清单规范对工程完成状态缺乏明确标准,导致部分项目在未达到合同要求的质量、技术标准时就被计入结算当中。

    24清单新标准则要求"已完成"必须符合合同约定的全部技术要求,包括质量验收、资料归档等条件。这一变化促使承包人更加注重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而非单纯追求进度和工期。

四、强化合同效力与优化风险分配机制   24清单新标准通过强调"按合同要求已完成应予以计量"的原则,实质上是重构了发承包双方的契约关系。与13清单规范相比,这一变化在三个方面显著强化了合同的法律效力:

首先,确立了合同条款在结算中的优先地位,明确当计量出现争议时,应以合同约定为首要解决依据;其次,限定了可计量工程的范围,将未经合同确认的施工内容排除在结算之外; 13清单规范采取了相对简单的风险分配模式,主要由发包人承担清单完整性和准确性风险。这种安排虽然操作简单,但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合同类型和各方实际风险控制能力。24清单新标准则根据合同类型差异化双方风险责任:在单价合同中,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风险由发包人承担,这符合发包人掌握设计文件和项目特征的实际情况;措施项目清单风险则由承包人承担,反映了承包人对施工方案和措施费用的控制能力。在总价合同中,承包人承担全部清单风险,但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定价自主权。这种精细化的风险分配使"按合同要求已完成应予以计量"的原则能够更加公平地实施。

     24清单新标准强调"按合同要求已完成应予以计量"的原则,其意义远超出结算技术层面,实质上是推动工程建设行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的重要举措。13清单规范实施时期,行业普遍存在"重施工、轻合约"的现象,合同管理往往流于形式,而现场签证和变更管理则混乱无序。新标准通过严格限定计量范围,倒逼各方提升合同管理和工程实施的规范化水平。

五、过程结算制度是一重要的创新。13清单规范时期,工程结算主要集中在竣工阶段,导致大量问题积压、争议放大。24清单新标准明确规定"发承包双方确认的过程结算为竣工结算的组成部分",要求对符合合同要求的已完成工程及时计量和确认。这种分段结算模式不仅改善了现金流管理,也使计量争议能够尽早发现和解决,降低了整体结算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对措施项目的处理也体现了精细化管理思想。13清单规范中,措施项目可以采用单价计价,在实践中容易引起措施费用争议。24清单新标准则规定措施费"宜采用总价计价方式",并增加了措施项目费用分拆表,便于发承包双方在索赔时准确计算措施费增减。这种安排使得措施项目的计量更加符合其整体性特点,减少了不必要的拆分争议。

24清单新标准"按合同要求已完成应予以计量"的原则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对于长期习惯于13清单规范模式的行业主体而言,这一变革意味着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的重大调整。尤其是承包企业需要加强合同管理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以适应更为严格的计量要求。

总体而言24清单新标准通过强调"按合同要求已完成应予以计量"的原则,构建了更为透明、规范的工程计价体系。这一变革可能带来短期适应阵痛,但从长远看,将促进工程建设行业向契约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和市场秩序正常发展。各方通过提升合同管理能力、加强技术应用、完善内控机制,在新规则下赢得竞争优势。 


 

 


新干线头条是提供给用户的知识共享平台,新干线头条上的内容均由在平台上注册的用户发布,如您在新干线头条上发现违法或侵权内容,请 【立即反馈】 或拨打我们的投诉专线4000-960-166与我们联系。
1
收藏 0
评论 0
分享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
  • 微信扫一扫
|
反馈
热评
(作者)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   {{replyItem.content}}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暂时没有回复,收到回复时可在此看到并进行答复

还有0条回复正在审核中,请稍后回来查看

28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选为热评 (作者)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   {{replyItem.content}}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暂时没有回复,收到回复时可在此看到并进行答复

还有0条回复正在审核中,请稍后回来查看

内容推荐
更多资讯

头像

全国一线地产成本总监。

已发表284篇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

热门搜索:
热门问题